苏峰读海

苏峰是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山实验场所在地。厦门大学海洋研究历史悠久,我们希望通过“苏峰读海”专栏追本溯源,跟随历史的足迹,读懂老海洋人的坚守,探寻野外站的未来。本栏目将借虚拟的观测员“小苏”与老海洋人“老海”的对话,走近这段波澜壮阔的过去。

  • 01 | 1930年代的厦门大学暑期生物研究会和共享航次

    小苏: 2018年,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其总则强调,国家野外站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国家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早在1930年,厦门大学就依...

  • 02 | 九龙江口-厦门湾的营养盐故事

    小苏: 2022年11月1日,陈宜瑜院士在京主持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的评审,我站参与编写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技术规范也接受了评审。陈院士指出,野外台站历史悠久,此次规范的制定对开展长期观测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野外站观测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营养盐是海洋观测的重要项目,九龙江口-厦门湾营养盐的系统观测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呢?老海:九龙江口-厦门湾营养盐...

  • 03 | 封而复疏的海峡

    小苏: 我国最早兴建的三大岛陆堤坝连通工程,都出现在台湾海峡西侧的东海沿岸。1955年福建厦门海峡高集海堤竣工,1961年福建东山海峡八尺门海堤竣工,1977年浙江玉环海峡(漩门港)楚门大堤竣工。到了2011年和2021年,高集海堤和八尺门海堤又陆续开口,由封转疏。海峡大堤修而复弃,风风雨雨几十余载,犹如一场年代际的海峡扰动测试。如何根据历史留下的客观记录,分析这些知名工程的海洋学启示呢?老海:从概念上讲,岛屿与大...

  • 04| 东南河口堙决史的启示

    小苏:我们从小聆听大禹与父亲鲧河流堙决之争的故事,按当今说法,筑高坝避水与疏浚治水的策略之争。《山海经·海内经》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几千年过去了,华夏山水依存,我们还能看到先人夯土成坝的遗迹吗?老海:史载大禹于四千多年前建立了夏朝,禹陵又设在杭州湾南岸的绍兴会稽山,这个时期正是长江下游平原良渚文明渐渐没落,但其文明影响力随着良渚玉器传遍九州的史前转折点。环太湖地区的...

  • 05 | 浙闽海平面研究轶事

    小苏: 南京大学杨怀仁先生一再提及,海平面变化是地球的温度计和脉搏计。遍历海平面变化研究风光和艰辛的Jelgersma教授却更愿意将这个领域称为“海平面变化竞技场”。我们野外站所在海峡西岸,近百年来应该涌现出不少浙闽海平面变化竞技场壮士吧?老海:第一位出场的是燕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林观得先生(图1)。1931年大学毕业前夕,导师巴尔博教授和翁文灏教授建议,福建是个海平面研究的处女地,没有人作过系统的观察研究,鼓...

  • 06 | 三问陆架砂

             小苏: 东山岛是沙的故乡,这里有被誉为“中国的夏威夷”的马銮湾海滩风景区,有曾经辉煌的福建东山硅砂矿,还有当年谷文昌老县长带领大家用防风林带镇服的风成沙丘。我们的海洋学前辈,曾否沿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之灵魂三问,用科学观测成果,去追问这些沉积砂体之存在的依据,去追溯一沙一粒的来源与归宿?老海:砂是我国东海陆架和南海北部陆架分布最广的沉积类型,几乎覆盖了水深小于160m的大部分海底。...

  • 07 | 世纪追颱

    小苏: 2023年10月7日,厦门大学海洋气象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厦门举行。史大林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心的成立是厦门大学在海洋气象与气候变化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的前辈们在海洋气象领域曾经留下什么足迹?老海:台湾海峡两岸是华南先民探索大洋的启航地,两岸同胞最早定义了“飓”与“颱”。清康熙诸罗县志卷一称:“飓無定期,舟人视視风隙以來往;五六七八月应南风颱发,則北风先至,转而东南,...

  • 08 | 三问陆架泥

    小苏: 谈了陆架砂的故事之后,我们沿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之灵魂三问,再去回顾陆架泥的存在、来源与归宿吧。老海:底质类型是航海图标注的基本参数之一,已经有数个世纪的调查记录了。根据海图的底质标注,美国海洋地质学家F. P. Shepard于1932年编绘了中国海陆架沉积物分布图。随后,日本与苏联的海洋学家也组织了关于中国海陆架底质的调查研究。借1957年苏中联合渔业调查的样品分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秦蕴珊(...

  • 09 | 海滩沧桑

    小苏: 东山忆,最忆是海滩。这里有万步白沙的马銮湾和金銮湾,也有演绎“渔火与排挡”的南门湾,还有“鲍鱼苗之乡”的乌礁湾。聪敏勤劳的东山人,为门前的海滩量体裁衣,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业态。这些海滩业态的形成,除了人文与资源因素外,是否还与海滩的自然条件有关?老海:我们可以从海滩地貌动力学分类去了解。目前引用最多的分类方案,是悉尼大学地理系的澳大利亚海岸研究团队于1984年提出的海滩无量纲沉降速度Ω分类,图1是他们论文中总结的概念模式图。...

  • 10 | 台湾海峡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小苏:《苏峰读海》栏目介绍过1930年代的厦门大学的厦门湾共享航次,那么什么时候才有了台湾海峡共享航次呢?老海:那是70多年后的2010年。海洋观测与研究的基础,是需要庞大经费支持的科学考察船和调查设备。我国科学考察船属部门所有,多用于承担指令性调查任务,利用科学考察船实施科学家自由探索项目的门槛过高,影响着新一代海洋创新研究的发展。1990年代,海洋学界苏纪兰、汪品先、文圣常等知名科学家及时察觉到这是个“卡脖子问题”...

首页上页12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