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峰是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山实验场所在地。厦门大学海洋研究历史悠久,我们希望通过“苏峰读海”专栏追本溯源,跟随历史的足迹,读懂老海洋人的坚守,探寻野外站的未来。本栏目将借虚拟的观测员“小苏”与老海洋人“老海”的对话,走近这段波澜壮阔的过去。
小苏: 2018年,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其总则强调,国家野外站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国家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早在1930年,厦门大学就依...
小苏: 2022年11月1日,陈宜瑜院士在京主持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的评审,我站参与编写的海洋生态系统观测技术规范也接受了评审。陈院士指出,野外台站历史悠久,此次规范的制定对开展长期观测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野外站观测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营养盐是海洋观测的重要项目,九龙江口-厦门湾营养盐的系统观测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呢?老海:九龙江口-厦门湾营养盐...
小苏: 我国最早兴建的三大岛陆堤坝连通工程,都出现在台湾海峡西侧的东海沿岸。1955年福建厦门海峡高集海堤竣工,1961年福建东山海峡八尺门海堤竣工,1977年浙江玉环海峡(漩门港)楚门大堤竣工。到了2011年和2021年,高集海堤和八尺门海堤又陆续开口,由封转疏。海峡大堤修而复弃,风风雨雨几十余载,犹如一场年代际的海峡扰动测试。如何根据历史留下的客观记录,分析这些知名工程的海洋学启示呢?老海:从概念上讲,岛屿与大...
小苏:我们从小聆听大禹与父亲鲧河流堙决之争的故事,按当今说法,筑高坝避水与疏浚治水的策略之争。《山海经·海内经》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几千年过去了,华夏山水依存,我们还能看到先人夯土成坝的遗迹吗?老海:史载大禹于四千多年前建立了夏朝,禹陵又设在杭州湾南岸的绍兴会稽山,这个时期正是长江下游平原良渚文明渐渐没落,但其文明影响力随着良渚玉器传遍九州的史前转折点。环太湖地区的...
小苏: 南京大学杨怀仁先生一再提及,海平面变化是地球的温度计和脉搏计。遍历海平面变化研究风光和艰辛的Jelgersma教授却更愿意将这个领域称为“海平面变化竞技场”。我们野外站所在海峡西岸,近百年来应该涌现出不少浙闽海平面变化竞技场壮士吧?老海:第一位出场的是燕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林观得先生(图1)。1931年大学毕业前夕,导师巴尔博教授和翁文灏教授建议,福建是个海平面研究的处女地,没有人作过系统的观察研究,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