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职称/职务 | 站内职务 | 研究方向 |
曹文志 | 教授 | 研究 | 城市生态安全;河流生态学;河流与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文与水资源;流域生态过程;GIS应用等 |
陈鹭真 | 教授 | 研究 | 湿地生态学、植物生态学 |
陈能汪 | 教授 | 研究 |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海陆界面环境过程与效应;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 |
陈长平 | 副教授 | 研究 | 海洋硅藻学、浮游植物生态学 |
丁振华 | 教授 | 研究 | 污染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 |
戴民汉 | 教授、院士 | 研究 | 海洋碳循环、痕量金属生物地球化学,表层水及地下水放射性核素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 |
方文珍 | 教授 | 研究 | 动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动物生态学 |
高坤山 | 教授 | 研究 | 与全球变化相关的藻类生理生态与光生物学 |
高亚辉 | 教授 | 研究 | 硅藻生物学与藻类利用研究 |
高 光 | 副教授 | 研究 | 大型海藻生理生态;藻类生态修复 |
郭香会 | 副教授 | 研究 | 河流、河口和海洋的CO2通量及其控制机制,河流、河口和边缘海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黄邦钦 | 教授 | 研究/站长 | 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海洋生态学、浮游植物生态学、生物泵与碳循环 |
黄凌风 | 教授 | 研究 | 海洋生态学;恢复生态学;赤潮科学;生态工程 |
江毓武 | 教授 | 研究/副站长 | 海洋数值模型,近海动力过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 |
焦念志 | 教授、院士 | 研究 |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海洋微型生物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以及相关的资源环境效应 |
柯才焕 | 教授 | 研究 | 海洋底栖生物学,幼体生物学,海洋生态毒理学,海洋生物技术 |
李庆顺 | 教授 | 研究 | 植物mRNA多聚腺苷化的分子生物学;红树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分子生态学;生物信息学 |
李权龙 | 教授 | 研究 | 环境分析化学;海洋监测仪器 |
李杨帆 | 教授 | 研究 | 海岸带城市化与区域环境变化;海岸带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遥感与空间分析;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文明;战略环境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 |
林清贤 | 助理教授 | 研究 | 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
林森杰 | 教授 | 研究 | 浮游生物生态过程,浮游植物分子生理生态 |
林晓凤 | 教授 | 研究 | 海洋原生动物多样性与进化、滨海湿地微生物生态学、海洋真核微生物生态学 |
林 昕 | 副教授 | 研究 | 藻类分子生物学 |
刘 敏 | 教授 | 研究 | 珊瑚礁生态学、海龟保护生物学、鱼类生物学 |
刘志宇 | 教授 | 研究 | 海洋湍流与混合,海洋内波,层化剪切流动的稳定性,近海物理海洋学,上层海洋动力学 |
柳 欣 | 教授 | 研究 | 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 |
卢豪良 | 教授 | 研究 | 污染生态学 |
吕永龙 | 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研究 | 可持续生态学;环境地学与管理;环境生态学 |
马 剑 | 教授 | 研究 | 海洋环境原位分析仪器;营养盐、碳酸盐参数、重金属现场分析技术;流动分析与自动化仪器 |
毛 勇 | 教授级高工 | 研究 | 鱼虾遗传育种;海洋动物表型组学 |
商少平 | 教授 | 研究 | 海洋遥感;数值计算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
史大林 | 教授 | 研究 | 痕量金属在碳、氮、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海洋浮游植物对全球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及其机理 |
孙 萍 | 副教授 | 研究 |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 |
田 蕴 | 教授 | 研究 | 环境微生物学 |
上官明佳 | 副教授 | 研究 | 海洋激光雷达 |
汪冰冰 | 教授 | 研究 | 大气化学,气溶胶,气溶胶-云交互作用,海气交互作用 |
王大志 | 教授 | 研究 | 环境微生物组学;海洋浮游植物蛋白质组学;海洋分子生物地球化学和分子生态学 |
王 瑁 | 教授 | 研究 | 海洋生物学;湿地生态学 |
王桂芝 | 教授 | 研究 | 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海底地下水排放对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
王文卿 | 教授 | 研究/副站长 | 红树林湿地生态学、滨海湿地生态修复 |
严重玲 | 教授 | 研究 | 植物生理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植物学、污染生态学 |
杨盛昌 | 副教授 | 研究 | 植物生理生态与分子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 |
叶 勇 | 教授 | 研究 | 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生态恢复 |
游伟伟 | 教授 | 研究 | 贝类基因组学与遗传育种,海洋贝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余凤玲 | 副教授 | 研究 | 同位素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学,有机碳同位素、微古生物手段研究河口、近岸海陆交互作用、以及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 |
张彩云 | 副教授 | 研究 | 海洋遥感应用,海洋生态系统与物理过程的耦合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张 瑶 | 教授 | 研究 | 微生物海洋学、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氮循环、碳循环 |
张宜辉 | 教授 | 研究 | 湿地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入侵生态学,动植物关系 |
张原野 | 副教授 | 研究 | 植物表观遗传学;植物进化生态学;入侵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郑海雷 | 教授 | 研究 | 植物生态学、环境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 |
周涵韬 | 教授 | 研究 | 海岸生物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功能基因,海岸生物有机活性物质及其功能,红树林生态修复 |
朱旭东 | 教授 | 研究 | 海岸带遥感、湿地碳循环、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模型 |
郑连明 | 副教授 | 研究 | 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生态学、分子系统与进化 |
陈纪新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 | 东山湾观测区观测负责;浮游植物生态学 |
方志山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 | 野外观测与技术 |
张雅棉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 | 漳江口观测区观测与实验场运维管理;鸟类生态学 |
黄水英 | 高级工程师 | 技术 | 数据中心建设;厦门湾观测区观测任务组织实施 |
孙圣垚 | 工程师 | 技术 | 海洋观测与技术;实验室运维管理 |
方许闻 | 工程师 | 技术 | 海洋观测与技术;实验室运维管理 |
赵小雨 | 助理工程师 | 技术 | 海洋观测与技术;实验室运维管理 |
罗 辉 | 助理工程师 | 技术 | 海洋观测与技术;实验室运维管理 |
许心雅 | 工程师 | 管理 | 东山实验场管理 |
李灿如 | 秘书
| 管理 | 台海站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