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合作

  • 基于水下成像与人工智能的海洋浮游生物原位观测装备研发与海上测试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碳循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对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监测浮游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工具和流程,对生物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研究和业务化海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人工网采和光学显微镜检分析水样仍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观测方法,但是这一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准确、及时、连续、可持续地浮游生物监测需求。中国科学院...

    2022-07-24

  • 新型地波雷达研发——风、浪超视距探测MIMO雷达技术

    武汉大学海态实验室吴雄斌教授团队自2020年以来长期依托东山实验场开展地波雷达研发测试工作。2021年,该团队启动新一代MIMO地波雷达风浪超视距探测课题。以超视距风、浪要素探测理论和方法创新为基础,发展了利用雷达一阶回波进行风、浪超视距探测的新方法,基于海面对高频电磁波散射机理的新发现,通过研发MIMO(多输入-多输出)体制超视距雷达探测技术,结合与风浪、涌浪等相关模型的运用,解决100 km以远距离上风、浪参数...

    2022-07-24

  • 高浊水体造礁珊瑚群落成像及识别技术

    东山水域高水平的海水浊度和生物附着给这里的原位珊瑚生态系统监测带来了挑战。台海站东山实验场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开展合作,基于海底有缆珊瑚生态观测系统搭建一套能够实现稳定工作在高浊度海区的水下摄像头系统。采用更加可靠的水下光学系统以增强数据质量和降低保养频率。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一步提高水下图像和视频的清晰度,并且对拍摄到的其它海洋生物进行自动识别和记录,数据可用于生物多样性的评估。 基...

    2022-07-24

  • 大型海藻凋落物生物量分解与重金属释放及其二次污染评价

    2020年,暨南大学杨宇峰教授团队基于东山实验场开展了大型海藻凋落物的研究。大型海藻龙须菜对重金属有生物修复作用,能改善养殖区环境质量。但大型海藻生长和收获过程中产生的凋落物成为了制约海藻栽培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瓶颈问题之一。本研究在实验室受控条件下,采用凋落物袋法对鲜龙须菜和干龙须菜进行腐烂分解实验。实验初步结果表明干龙须菜分解率(k)、t50%和t95%显著快于鲜龙须菜。鲜龙须菜失重率为15%,干龙须菜失重率为4...

    2022-07-24

  • 潮间带微环境与生物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董云伟教授课题组博士生孙永旭,李晓旭,中国海洋大学访问学生谭月等人在东山实验场开展潮间带微环境与生物分布和生物生理机制的相关性研究。在东山实验场附近岩相潮间带选择不同的微生境,调查群落季节性动态。并首次利用心率测定设备,原位测定了潮间带生物心率的变化。通过布设潮间带原位温度记录器(iButton),采集不同微环境下的原位温度数据;使用PowerLab (ADInstruments, March Hugstetten, G...

    2022-07-24

  • 漳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项目

    2019-2020年,参与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团队开展的漳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论证调查项目,以减少漳江口保护区保护管理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保护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2022-07-24

首页上页1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