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示范

  • 科学谋划助力东山鲍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受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厦门大学团队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文稿汇总等,完成了《东山县2021-2030年鲍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系统梳理了东山鲍鱼产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与中长期目标及重点建设内容,为东山县鲍鱼产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东山县鲍鱼养殖产业规划图

    2022-07-28

  • 理论实践相结合,服务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退塘还湿

    台海站漳江口实验场重点开展了湿地生态修复研究和示范服务。一方面,2018年至今对漳江口保护区退塘还湿的成效展开了持续的系统监测。重点监测大洲岛核心区退塘还湿区鸟类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同步监测植被、底栖动物、螃蟹等生物类群的恢复情况;此外,监测了漳江口保护区东升埭、东方埭、西埭、小洲岛区域退塘区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从而对比不同退塘方式对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影响。同步监测了区域内仍在使用的养殖...

    2022-07-28

  • 种质创新打造鲍鱼“中国芯”,科技兴农赋能产业“新发展”

    5月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自立自强,创见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打造青年人才交流观点、分享心得、碰撞思想的平台。厦门大学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山实验场常务副站长,海洋与地球学院游伟伟教授以“种质创新打造鲍鱼‘中国芯’”为题的演讲荣获最佳策论奖。总论坛颁奖典礼,游伟伟(右1)荣获最佳策论奖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

    2023-05-22

  • 滨海湿地碳汇的中国实践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09wi2UbbXdnZFubn3nL2w视频: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主导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于2024年通过专家评审,为全球蓝碳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出品单位: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融媒体在中国广袤的海岸线上,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宝藏——海草床,它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碳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5-03-12

  • 科技日报 | “鲍王”端上百姓餐桌

    春节期间,福建丰富的海产品远销各地。其中,鲜活肥美的绿盘鲍鱼成为不少家宴“压轴菜”的首选。绿盘鲍是少有的大型鲍,一只足有一斤重。如今在福建,此种鲍鱼已实现规模化养殖,一经问世便深受消费者欢迎。重达一斤多,一只手都握不住。绿盘鲍,这个堪称国产“鲍王”的鲍鱼突破性新品种,是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团队经过育种和改良,最终研发而成的。突破技术瓶颈“这款鲍鱼具有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三个特点,养殖户非常认可。...

    2025-03-19

  • 《光明日报》报道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蓝碳监测技术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5月17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指导清晰,监测精准——好生态可以这么量”的文章,阐述福建多地如何运用标准与计量在科研合作、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好生态“保驾护航”提供强劲动能。文中特别提到厦门大学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自主研发碳汇计量装置、积极推动两岸共通蓝碳标准体系构建等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福建省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风景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陈鹭真(...

    2025-05-19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厦门大学刘敏教授:“为‘海底精灵’搭建庇护所”

    我们在海底“种”珊瑚珊瑚礁被誉为“海底森林”,是地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中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科研人员通过修复和培育珊瑚,保护着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6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0版头条刊发题为《我们在海底“种”珊瑚》通讯,点赞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台海站)、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刘敏团队开发珊瑚及鱼类的智能识别及分析系统,让海底观测工作省时省力。...

    2025-06-10

首页上页1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