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示范

《光明日报》报道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蓝碳监测技术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5年05月19日

浏览:[]次

5月17日,《光明日报》刊发题为“指导清晰,监测精准——好生态可以这么量”的文章,阐述福建多地如何运用标准与计量在科研合作、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为好生态“保驾护航”提供强劲动能。文中特别提到厦门大学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陈鹭真教授团队在自主研发碳汇计量装置、积极推动两岸共通蓝碳标准体系构建等领域开展的实践与探索。



福建省厦门市下潭尾滨海湿地公园红树林风景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陈鹭真(右一)在指导学生实验。李春剑摄/光明图片


美丽中国大写意

对于“标准”与“计量”,你了解多少?在工业生产中,“计量”像是一双“火眼金睛”,紧盯制造生产全流程,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与保障;“标准”则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各种产品、行为提供规范与指南。

除了机器轰鸣、粉末飞溅的生产线,标准与计量还正在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助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标准和计量的作用愈发凸显。

近日,记者走访福建多地,详细了解标准与计量如何在科研合作、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等方面“精准施策”“量体裁衣”,感受它们为好生态“保驾护航”的强劲动能。


科研合作 两岸共护一片碧海

采样、烘干、分类、研磨、测量……走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实验室,只见学生身穿实验服,几人一组,手持各类仪器设备,不停“摆弄”着面前成堆的黄色树叶与袋装的深褐色粉末。陈鹭真教授穿梭在实验台边,与学生低语交流。

“这些都是我们在厦门下潭尾、漳州云霄等野外监测点采集的红树林落叶和滩涂底泥。”陈鹭真拿起一枚叶子介绍道,“通过监测一个单元的生物含碳量,我们可以推算监测点整片红树林的固碳能力。”

红树林,生长在海边的葱郁森林,用四季不变的绿意装点着这块蓝莹莹的宝石。它不但是防风消浪的“海洋卫士”,也是储碳固碳的“环保能手”。

“红树林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发达的根系还可以将有机碳固存在沉积物中。红树林沉积物的固碳效率甚至可以达到光合固碳量的两倍。因此,红树林是固碳最有效的蓝碳生态系统。”陈鹭真讲解道。

福建面向台湾海峡,两岸共享的这一湾碧海不但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承载了同胞间的情感与寄托。2022年,厦门大学陈鹭真团队与台湾中兴大学林幸助教授团队共同开展了“两岸共通蓝碳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蓝碳生态系统的沉积物碳储量变化是蓝碳监测技术的核心和难点。在厦门大学滨海湿地全球气候变化温室群里,记者见到了由陈鹭真团队自主研发的碳汇计量装置——9支测量针均匀分插在一棵红树植物周边,当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不同指标发生变化时,红树植物生长使其四周的沉积物出现增减,测量针的高度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套装置模拟的就是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变化的监测系统。迄今为止,它已在台湾4个主要的红树林监测点布设18套,福建已布设约100套,双方的数据可以匹配和比较。

“两岸团队使用一致的方法进行蓝碳监测,最终形成共通的标准。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契机,为两岸蓝碳的技术落地与交易实践提供帮助。”陈鹭真说。

2024年5月,两岸蓝碳交易标准共通试点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海峡两岸共通 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正式发布,为两岸滨海湿地保护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

据悉,这一监测方法已应用到我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1926吨。台湾团队也利用这一方法评估了当地的滨海湿地碳汇量,并尝试应用该方法扩大自愿减碳量方案的应用范围。

如今,两岸科研团队正围绕蓝碳技术、交易规则开展更多合作,构建更多共通标准,以科研之力为这湾“浅浅的海峡”织就一张防护网,护好两岸共同的家园。


原文节选自《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