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峰是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山实验场所在地。厦门大学海洋研究历史悠久,我们希望通过“苏峰读海”专栏追本溯源,跟随历史的足迹,读懂老海洋人的坚守,探寻野外站的未来。本栏目将借虚拟的观测员“小苏”与老海洋人“老海”的对话,走近这段波澜壮阔的过去。
小苏: 面向水深超过2000m的南海海盆,台湾海峡南部入口处有个平均深度仅20m的“门槛”——台湾浅滩。很早以前,比如1728年荷兰出版的海图集,人们已经标记了台湾浅滩的存在。1970年代,在美国人利用航线水深回声测量记录报道台湾浅滩水下沙波的同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组织的闽南渔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队,也对台湾浅滩进行海底地形和底质的断面调查,揭示浅滩地势、水下沙波分布和沉积特征。基于这些早期认识,...
小苏: 我们东山站北侧高达40米的东山圆锥角上,有个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地波雷达站,两站之间应该有不少故事吧?老海:观测是海洋学之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目标雷达的广泛军事应用中,发现被称为“海杂波”的海面散射信号,与风速、波高和流速等海面动力状态的相关,推动了战后关于“海杂波”海洋学应用技术的陆续涌现。其中,基于海面多普勒回波信号的海面流场超视距测量技术首先发展成熟,率先进入海洋观测仪器领域,走在前面的是积淀了丰富军用雷达经验的美国和欧洲。...
小苏: 我们野外站的简介中写道:“2021年10月,台海站依托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国家“双一流”学科和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整合了厦门大学在台湾海峡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长期综合观测和定位研究等优势力量,获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台湾海峡上升流生态系统在野外站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山实验场的观测断面就在其中最为活跃的闽南上升流。沿着“...
小苏: 我们野外站的简介中写道:“2021年10月,台海站依托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国家‘双一流’学科和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水生生物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整合了厦门大学在台湾海峡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长期综合观测和定位研究等优势力量,获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红树林为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野外站建设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漳江口实验场的长期观测断面就穿越过著名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苏: 昨天,我们刚完成了台海站东山湾观测区季度航次调查(春季,5月)。天气很帮忙,除了现场获取的盐度、深度、温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等传感器剖面观测数据外,经典采水过滤分析的铵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数据也在加紧测定。想到一个问题,东山湾历史上第一个营养盐观测数据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呢?前辈们是不是也采用与我们一样的仪器和方法吗?老海:东山湾第一个公开发表的营养盐数据,出现在我们台海站的前身—...
小苏:东山实验场的简介中写道:“东山站坐落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苏峰山,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的关键区”(图1),碧海楼楼志也提到:“苏峰山下,有风东来,涛声依依入梦。时近六月伊始,端午初暑,于东海、南海交界,海峡以西,又及珊瑚自然保护区南缘,落成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小苏记得以前地理课上提到“我国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是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以上两种表述有何异同?图1 东山实验场观测与实验系统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