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由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台海站”)为主组织的香山论坛第73讲暨台海站学术研讨会“河口-海湾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过程”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金泉楼A239召开。本期论坛由陈能汪教授和黄邦钦教授发起,来自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师生,以及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漳州市气象局、漳州气象服务中心专家共50余人参加了论坛。


会议现场照片与合照
台海站站长黄邦钦教授向全体参会人员表示了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台海站的概况。厦门大学王桂芝教授、任明星硕士生(郭卫东课题组)、张明真博士生(陈能汪课题组)、张润教授、王德利教授、谭巧国教授、郑强副教授、张文静教授、陈纪新高工、张树峰博士、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胡安谊研究员作了专题报告,分别以漳江口-东山湾、九龙江口-厦门湾以及筼筜湖等典型河口-海湾生态系统为例,重点阐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口-海湾碳氮来源与循环、有机质和痕量金属分布和转化、重金属水质基准、抗生素抗性基因、微生物群落和食物网、浮游植物与碳循环的关系,以及近岸海域赤潮形成机制等研究进展,漳州气象服务中心林两位正研高工全面介绍了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和局校合作意向。

现场汇报照片
与会人员就河口-海湾观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热烈讨论。陈能汪教授总结指出,河口-海湾生态系统位于海陆界面,受人类活动干扰大,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具有高度动态变化和多过程耦合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系统。现有的观测和实验手段以及数据非常有限,亟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发展监测新技术,加强数据共享,连接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推进系统水平科学认知。陈能汪教授同时鼓励大家依托台海站良好的观测研究平台,在河口-海湾持续合作开展观测和实验研究,结合美丽海湾建设等国家需求,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思维,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 | 薛锦华、陈能汪
图 | 薛锦华、余其彪
审核 | 陈能汪